来源:大学生
作者:刘道玉
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,当务之急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,这是眼前的具体目标。但是,从人生大目标来说,求职问题是涉及到大学毕业生如何设计与创造成功的人生的大事,每一个希望事业有成的毕业生都必须直面和回答这个问题。
我历来提倡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要学会正确地设计自我,努力实践自我,不断地超越自我,从而创造自己成功的人生。如果说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,那么通过正确的自我设计,就是实现轰轰烈烈梦想的途径。
有人说人生是挣扎,从出生到死亡总共要经历七次危机,即出生的危机、求学的危机、青春期的危机、就业的危机(也叫大挣扎的危机)、中年的危机、老年的危机和死亡的危机。人们之所以把就业问题称为大挣扎的危机,这不仅是因为就业是一个难题,而且它对于实现人生的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
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。原因是多方面的。其中,大跃进式地扩招是主要原因,同时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和就业观念不端正也有直接的关系。面对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困难,我们每个大学毕业生尤其需要端正就业的指导思想,正确地自我设计,努力地实践自我。
我愿意借此机会对你们提出一些建议,也许对你们有目的地自我设计有些帮助。我的建议包括转变三个就业观点,学会应用三个自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,它们是我在和大量大学生的交流、沟通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观察总结出来的。当然,再好的建议也不能把它当作教条,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掌握和应用来自他人的建议。
三个就业的观点是:第一,大学毕业生从事任何职业工作都是对口的,问题是我们应当辨证地看待“对口”。在计划经济时代,把学什么专业的学生分配到同行业去工作叫做对口,否则就叫做“学非所用”,那是以狭隘的观点看待对口。在80年代中期,我就在《人民日报》上撰文提出:大学毕业生从事任何职业的工作都是对口的,只能自己去对社会需要地大口,不能要求社会来对自己所学狭窄专业的小口。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培养目标,大学四年只是通才教育,只能学到最基本的知识、基本素质和基本方法。当大学实现了大众化特别是普及化以后,这种就业的特点就更明显地凸现出来了。
大学期间,是不可能培养出专门家来的,一个专门家的成长,从大学毕业至少还需要在研究实践中拼搏15至20年的时间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不能把求职与就业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范围内。大量的实际事例也说明,在以往的大学毕业生中,横向成材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。例如,学化学的成了画家,学英语的成了生物学家,学经济学的成了历史学家,学历史的成了哲学家,学哲学家成了律师,学物理的成了哲学家,学经济的成了文学家,学历史的成了新闻学家,学电机的成了激光学家……如果树立了这个观点,那么我们毕业生就业与求职的的路子就无限宽广,自己也掌握了自我设计的主动权了。
第二,不能指望一次求职定终身。一个人如果能够头一次求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,并且有志于执著地去追求它,固然很好。但是,这样的事例往往是不多的,我们应当有不断变更职业的思想准备。今天,无论是科学技术或是市场经济,都在不断地变化,我们的思想和职业也必须跟上变化的形势。当然,这种变化也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设计的基础上,应当是越变越好,直到获得自己满意的和能够实现自己人生最大价值的工作为止。
第三,应当树立“机遇可遇亦可求”的观点。俗话说:“机遇可遇不可求”,这话明显带有消极的态度。其实,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,问题是机遇偏爱“坚贞不渝的淑女”,是属于“有准备头脑”的人。因此,每一个求职者,都应当主动出击,无论你遇到多少次挫折,都不应该放弃。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念,只要你竭尽了全力,那么幸运的机遇之神也一定会降落到你的头上。
三个就业观点的理论基础在于:第一,空隙理论。这一概念是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提出的,这既是他远见卓识的表现,又是他创业的经验总结。何为空隙理论呢?他解释说:当你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,既要使它们不重叠又要使它们相邻,那么在圆与圆之间就出现了空白地带。空白地带就是空隙,空隙越大机会就越多,无论是创业或是就业的机会都是这样。
例如,人才密度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,是中国当今人才空隙最大的地方,其就业的机会显然要比京、津、沪、穗等大城市要多得多。在这个问题上,不少毕业生还陷入在求职的误区,不是把事业放在首位,而往往是以地方和收入作为首先考虑的条件,以至于失去了本来可以获得的机遇。这使我想到了文化大革命以前,许多名校的毕业生都被分配到了大城市、大机关,而二、三流大学的毕业生却都分配到了基层。后来,在干部要知识化的思想指导下,那些在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,其中不少都得到了升迁,如县市长、县委书记、局长、副省长甚至省长。他们是在空隙中成长起来的,是时势造就了这一批英雄;反观之,那些在大城市和大机关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却没有这种升迁机遇。
第二,占位理论,这是日本学者山野明提出的,并且把它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。什么叫占位?上野明解释是:“占位是使企业的产品在顾客心里占有位子,留下印象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法和广告方法。”这是一种狭义的解释,事实上占位的理论应用在各个方面。其中,大学毕业生就业就有一个如何占位的问题。一个大学毕业生,如果要在人才市场或事业上占有位子,那么你就应当知道自己的位子在什么地方。要做到这一点,就必须要回答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自己的特点与优势是什么,自己准备成就什么样的事业?
在刚开始参加工作时,你可能不会马上占据最有利的位子,但是可以通过调整逐步地进入到最符合自己需要的位子。俗话说,“站着这山看着那山高”,对这话过去是贬斥的,被当作是见异思迁和好高务远的思想表现。但是,以占位理论来看待就业,不妨先占住一个位子,然后逐步地攀登自己事业的高峰。
第三,三部曲的理论,这是借用文学创作上的一个俗语。无论是就业或者创业,事实上都不可能一步登天,都有一个不断地积累、发展和提高的过程。纵观一切成功的科学家或是企业家,他们大都经历了自己艰苦奋斗的“三部曲”,比如王永庆、李嘉诚、比尔?盖茨、斯蒂芬?乔布斯……因此,每一个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,都应当正确地设计自己创业的三部曲,谱写出自己创业的交响乐。
大学毕业生在设计自己的事业中,还应当站得高一些,不应当仅仅当一个求职者,而应当成为创业者。目前,我国大学毕业生自己创业的比例尚不到2%,而美国竟高达30%,这既显示我国大学生缺乏创新的能力,又表明我国创业的环境并不宽松。我始终认为,只有我国大学毕业生中创业者多了,那么求业者就会少了。因此,我国大学教育必须改革,实施创造教育,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。我相信只要给给大学生们一个支点——赋予他们创造性的素质和创业的空间,那么当代的大学毕业生们,就能够设计自我和实现自我,从而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,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。这样既可以减轻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,又能够凸现各行各业的发展生机。
刘道玉:著名教育家、化学家,1977年任高教司司长,为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作出重大贡献。1981年起任武汉大学校长,成为从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大学生中起用的第一位大学校长,也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校长。任职期间,他有意识地推动教育体制运动,涉及学分制、主辅修制、插班制、导师制、贷学金制、学术假制等领域,拉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。卸任后潜心教育研究,创办了“刘道玉教育基金会”。出版《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一书》,反响热烈。